磁共振成像(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, MRI)的物理學基礎是核磁共振(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, NMR)現(xiàn)象。為避免“核”字引起人們恐懼并消除NMR檢查有核輻射之虞,目前學術界已將核磁共振改成磁共振(MR)。MR現(xiàn)象于1946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Bloch和哈弗大學的Purcell分別發(fā)現(xiàn),兩人因此榮獲1952年諾貝爾物理獎。1967年Jasper Jackson首先在動物身上獲得活體組織的MR信號。1971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Damadian提出有可能利用磁共振現(xiàn)象診斷癌癥。1973年Lauterbur利用梯度磁場解決了MR信號的空間定位問題,并首次獲得水模的二維MR影像,奠定了MRI在醫(yī)學領域的應用基礎。1978年第一幅人體的磁共振影像誕生。1980年用于診斷疾病的MRI掃描機研制成功,臨床應用由此開始。1982年國際磁共振學會正式成立,加快了這種新技術在醫(yī)學診斷和科研單位的應用步伐。2003年,Lauterbu和Mansfield共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,以表彰他們在磁共振成像研究方面的重大發(fā)現(xiàn)。